叶向阳:只要没宣布疫情结束,医务人员就始终要保持战时状态!
以精湛医术护佑生命健康,以赤诚之心谱写大爱之歌。面对严峻的新冠肺炎疫情,东莞全市6.8万名医务工作者逆行冲锋、舍身忘我,与疫情赛跑,同病魔抗争,最大限度守护健康,拯救生命,东莞疫情防控阻击战取得重大战略成果。
6月11日,东莞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上,市长肖亚非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特意向全市医务工作者致谢。“谢谢”,这简单的二字重若千钧,“这是市委、市政府对卫生健康系统工作的高度肯定,这证明我们是一支可以让市委、市政府放心,让人民群众放心的队伍!”市卫生健康局局长叶向阳说。
作为全市卫生健康系统的领头人,疫情发生后,叶向阳担任了市疫情防控指挥部办公室下设的疫情防控组和医疗救治组的组长,万千重任系于一身。那最紧张的100多天,叶向阳的每分每秒都在忙碌。他把压力看成动力,把动力转化为激情,用最强的斗志,以最好的状态,投入持续的战斗中。
6月11日下午,叶向阳坐到了媒体面前,这是疫情发生至今他首次回顾东莞抗疫走过的路。他为医务人员在抗疫中展现出来的敬业、无畏和无私而感动落泪;他也毫不避讳地袒露了东莞面对此次疫情暴露出的短板;他已经有了明确的思路,东莞公共卫生建设的蓝图正在成形,顶天立地卫生健康服务体系建设只争朝夕。
这是叶向阳代表东莞卫生健康系统向市委、市政府,向全市人民交出的一份答卷。我们如实记录下了他讲述的字字句句,请每一位生活在东莞、热爱东莞的市民“阅卷”,共同见证东莞白衣战士的忠诚与担当,见证“白衣铁军”的成长之路。
01
救治成效背后是生命至上的担当和决心
在这次抗疫中,全市卫生健康系统始终把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在市委、市政府和市疫情防控指挥部的坚强领导下,统筹疫情防控和医疗救治,采取最全面、最严格、最彻底的防控措施,不遗漏一个感染者,不放弃每一位病患,实现了“应收尽收、应治尽治、应检尽检、应隔尽隔”,遏制了疫情在东莞蔓延。
面对疫情,我们快速动员,利用现有医疗卫生体系,统筹建立起涵盖预检分诊、全面筛查、分级转运、集中救治以及出院后统一管理的闭环式层级网络救治体系。指定市第九人民医院作为疑似病例、确诊病例定点收治医院;指定市人民医院作为重症病例收治医院,另外6家医院为后备收治医院并加强确诊患者的出院后集中管理。
我们高效配置医疗资源,全市共抽调了471名重症医学科、呼吸内科、感染科医护骨干,组建高水平医疗团队进驻市第九人民医院等定点救治医院,推动医疗技术力量向救治一线集中。全面落实了疫情防控“四早”措施,严格执行“四个集中”的救治原则,坚持“一人一团队”“一人一方案”,实现了高治愈率和医护人员零感染的目标。
截至6月10日24时,东莞累计收治新冠肺炎确诊病例100例,其中治愈出院99例,死亡1例,无症状感染者30例。经全力救治,收治的10名重症病例全部治愈出院;8名危重病例中除1名因年龄大、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外,其他患者均达到新冠肺炎国家治疗标准出院。全市新冠肺炎重症病例治愈率达到100%(10/10),(危)重型病例治愈率达到94.4%(17/18),总治愈率99%。
其中,一名73岁的危重患者,经历39天ECMO和70天的呼吸机辅助治疗后苏醒,体现了东莞高质量高水平的救治能力。自3月20日,最后一名危重症患者达到治愈标准后,东莞住院确诊病例清零,后续发现的无症状感染者经过提前干预治疗,也无一例发展为确诊病例。所有救治成效无不体现了东莞市委、市政府不惜一切代价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担当与决心。
02
“四道防线”为高效医疗救治创造条件
作为“全国热门迁入城市前三甲”,春节假期后的返流人口达700万,其中湖北地区人员近百万、外籍和境外人员底数1.3万,东莞无疑是全省抗疫的主战场之一。东莞能取得今天这样的成果,非常不容易。
疫情一发生,东莞基层公立医院全员出动,守住了共计135个高速路口、车站、码头;社卫人员接续奋斗,做好疫情防控,为医疗救治创造条件。如果没有他们,第一道防线就会崩溃;没有他们守住防线,再强大的医疗救治能力也根本救不过来。
而东莞市镇两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扎实推进流调工作,东莞所有确诊病例均可追溯到明确的感染来源,未发生因漏掉密切接触者而导致疫情传播的情况,实现了对全部1239名密切接触者精准到位管理,东莞经受住了这次疫情“大考”,取得战略性成果,“东莞经验”得到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的肯定。
在疫情初始阶段,东莞的公共卫生体系即高度警惕、紧盯态势、强化评估。1月初已向全市医疗卫生机构发布预警,1月中旬即迅速向市政府提交了疫情风险评估与防控建议的报告。市政府分管领导高度重视,1月7日即召集市防治重大疾病工作联席会议有关成员单位,召开会议,分析研判疫情形势;1月20日即制定印发了相关预案。
市疾控中心很早就在哨点医院的流感样病例、严重急性呼吸道感染病例等重点人群监测中加入了新冠肺炎项目的检测;不定期开展了疫情风险评估,研判疫情发展趋势,撰写疫情日分析近百期,数十份各类指南指引,为东莞市制定新冠肺炎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此外,还对疾控人员及临床医生开展及时、有针对性的培训、演练。
联防联控覆盖到位。在一级响应期间,东莞坚守“四道防线”,构筑起强大的联防联控网络。联合公安、交通运输、轨道交通等部门在设置联合检疫站,严堵第一道外防输入线;动员政法、公安、社区居委会等力量组建“三人工作小组”,紧抓第二道内防扩散线;全市各级医疗机构严防死守,彻底筑牢第三道院感防线;推动全市人群、社区、行业全员参与疫情防控,铺开第四道个人防护线。
03
疾控机构和疾控队伍建设需进一步完善
在这次疫情中,东莞最大的困难是没有一所功能齐全的传染病医院。市第九人民医院还在建设中,无论是硬件还是软件仍远未配置到位,重症医学科都还没建制。相比广州市八院、深圳市三院等均为综合性较强的传染病医院,在疫情中能对绝大部分患者实现全流程管理,市第九人民医院在本次疫情救治中难以实现对所有病例进行集中救治。
同时,在抗疫早期,全市医疗机构防疫物资非常紧缺,采购也十分困难。我们统筹各医院有限的物资首要保障和支援定点医院,把有限的资源用在“刀刃”上。同时,大家充分发挥创造力自制防护物武器,如部分医院使用塑料袋自制了防护服和鞋套,利用有机材料自制防护面屏等,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防护压力,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经过这次疫情,我们也认识到东莞在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设置上需要进一步完善,目前全市只有一个市疾控中心是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参公管理的单位,其他33个镇街(园区)的疾控中心都挂靠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里,都是没有独立法人资格的挂牌单位,下来基层机构如何建设是我们要深入调研的课题。
在疾控人员的队伍建设上,我们缺口也比较大。目前,市疾控中心疾控人员加起来才230人左右,加上镇街疾控的300人左右,全市也就530人左右。按照国家对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人员配备要求,按照万分之1.75来计算,东莞即便只算1000万人口,疾控人员的数量就应该有1750人,我们的缺口达到1220人。我们疾控的力量还很薄弱,远达不到国家和省对疾控队伍建设的基本要求。
在公共卫生、疾病预防控制体制和管理机制上,我们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去完善。由于镇街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挂靠在社卫服务中心里,它接受的是镇街当地政府的管理,对市层面的管理存在着管理体制不顺的问题。下来如何管理,我们已有初步的设想,包括要强化镇街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地位、行政管理能力,同时要理顺市镇两级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的管理关系和管理机制。只有这样,下来我们才能在重大传染性疾病的应急处置和日常疾病预防控制上更加顺畅、更加高效。
04
建设国际先进水平的公共卫生医学中心
肖亚非市长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东莞今年要加快补齐公共卫生短板。下来,东莞将规划建设一所国际先进水平的公共卫生医学中心,这个医学中心集疾病预防、临床治疗、应急处置、科研培训、产业转化、对外交流功能于一体,突出新发传染病监测预警和重大传染病的研究救治“两个能力”建设。
相对应的,我们也考虑依托现有的镇街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提质增效,做强做大,进一步发挥基层在医防融合方面的强大能力,织密织牢基层的疾病预防与控制防护网和救治网络,发挥基层公共卫生应急管理的业务支撑平台作用。只有这样,全市的公共卫生体系才能更加完善,我们在公共卫生上的短板才能补起来。
我们还要优化传染病救治床位资源空间布局,建立健全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的应急腾空机制和流程,健全传染病院前急救转运体系,增强全市急救站点和负压急救车等设备配置,常备充足的负压急救车,加强急救站点和综合医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结合,提高安全转运能力和效率。完成全市8所以上市属公立医院停机坪的标准化和流程化建设,提升空地一体化综合救治效率。
总之,要坚持平战结合、防治融合,构建分级、分层、分流的重大疫情救治机制,形成“市级公共卫生医学中心(东莞市传染病医院)集中救治-三甲综合定点医院重症救治-区域中心医院区域救治-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初步筛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哨点预警”的应急医疗救治体系。各级医疗机构要注重分工协作、错位发展、各具特色,根据不同疾病类型,配置模块化医疗专家队伍,实现灵活精准快速施治,提升重大疫情救治能力。
我们还要实施公共卫生人才培养计划,充分利用市级公共卫生医学中心、三甲综合医院资源以及在市级人才项目中加大对公共卫生领域骨干人才培养力度。建设呼吸、重症、感染以及流行病学、检验检测等重点专科。加大对呼吸和危重症医学等疾病研究所的扶持力度,发挥直属附属合作医学院校等优势,订单培养传染病以及公共卫生人才和学科带头人,建立首席公共卫生专家制度。加强国际人才合作交流,引进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公共卫生领军人才和高水平团队。
05
全面实施薪酬制度改革,实现同岗同酬
医务人员在抗疫中的奉献和付出,市委、市政府牢记在心。今年2月,在疫情最严峻的时刻,市政府出台了《东莞市公立医疗机构薪酬制度改革试点工作意见》,进一步明确改革目标,确定改革对象,将在全市40所公立医院和33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面实施薪酬制度改革。
现在,东莞已经成立了市公立医疗机构薪酬制度改革工作专责小组,市委副书记担任组长,分管副市长担任常务副组长,将公立医疗机构薪酬制度改革作为2020年市政府年度主要目标任务。今年的改革,将全面落实“两个允许”精神,确保改革工作落到实处。
我们将合理确定薪酬总体水平,原则上按上年度全市在岗职工平均工资的3-5倍核定公立医院薪酬总水平;合理核定绩效工资总量。下来还会有几个配套政策会出台,包括岗位设置、全员聘任的制度设计,院长年薪制以及相关考评考核制度。东莞公立医院薪酬改革的步伐正在加快,今年医护人员一定会能看到实实在在的涨工资。
自2018年东莞启动公立医疗机构薪酬改革以来,公立医院人均薪酬水平稳步增长,2019年全市40所公立医院同比2018年人均薪酬水平编内编外人员分别增长20.62%和31.45%;人员经费支出占业务支出比例2018年达41.07%,2019年达44.14%。
目前各医院已在统一核定绩效工资总量,制定内部绩效分配方案,在绩效分配中,充分体现医、护、技、药、管、后勤等岗位差异,向关键及紧缺岗位、高风险和高强度岗位倾斜,向短缺专业儿科、妇产科、全科、精神科等倾斜,体现知识、技术、劳务、管理等要素的价值,合理拉开收入差距。
最近,国家卫健委专门发文要求,“统筹考虑编制内外护士薪酬待遇,实现护士同岗同薪同待遇。”这跟我们当初设计方案的很接近,通过改革,我们将把2万多名编外人员纳入岗位管理,使编制内和编制外医务人员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实现以岗定酬,同岗同酬的目标。
我们要从改革当中拿红利。要把不合理的支出减少,要把虚高的价格降低。这几年,我们取消药品和耗材加成,降低大型仪器设备检验检测价格,提升体现医务人员劳动价值的收费。通过改革,市民享受到的医疗服务质量会逐步提升,但看病的负担不会增加。
06
为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健康保障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之年,是“十三五”与“十四五”衔接之年,也是基本建立中国特色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的收官之年。新的一年,东莞将加强以高水平医院及三级甲等医院为塔尖、区域中心医院和二级三级医院为塔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塔基的顶天立地医疗卫生体系建设。
“顶天”是建高地、登高峰,重点是建设高水平医院、高水平专科,对标广东省高水平医院创建标准,市委市政府拿出6亿元,来推动市人民医院、市中医院建设高水平医院,争取进入国内一流行列,并发挥“龙头医院”引领辐射作用,带动提升全市整体医疗服务水平。
市人民医院在这次的疫情期间,为重症和危重症患者的救治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市人民医院专家在市第九人民医院的治疗中也是中流砥柱。其中,全市18名重症和危重症都在市人民医院救治,除了一例死亡外,17例危重症全部康复,治愈率近95%,这在全国全世界都是一个值得骄傲的数字。
“立地”是筑网底、强基层,提高镇街公立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整体能力,提升医疗卫生服务可及性,把东莞的社区卫生服务打造成全国全省的典范。同时推进镇街公立医院供给侧改革,加快镇街公立医院逐步向专科医院、医养结合等机构发展,建设社区医院。明确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诊疗服务功能定位,完善双向转诊的标准和程序,强化分级诊疗信息化建设,全面建立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制度。
这次抗疫,我们基层33个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镇街公立医院全员出动,都冲到第一线,坚守高速路口、车站、码头,构筑了“第一道防线”,把危险因素及早甄别出来;社卫机构在社区管理的第二道防线也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可以说,这次抗疫幸亏有我们基层公立医院和社区卫生的队伍在,否则压力会更大。
经过了这次疫情的考验,“顶天立地”的作用体现得淋漓尽致,无论是在防控还是在救治上,都证明我们构建顶天立地的健康服务体系的路子是正确的,也是必要的。下来,我们将继续深入推进顶天立地的健康服务体系的建设,紧紧围绕“建设卫生强市,打造健康东莞”总目标,为建设“湾区都市、品质东莞”、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健康保障。
07
医务人员始终保持战时状态,绝不放松
肖亚非市长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特意向以精湛医术护佑生命健康、以赤诚之心谱写大爱之歌的医务工作者表示崇高的敬意。开完会,他回到市政府的时候碰到我,还特意跟我说,“今天特意把关于你们的篇幅加长了,真的非常感谢你们。”我听了很感动。
这说明,市委、市政府对卫生健康系统这支队伍在疫情防控、医疗救治中所做出的努力是满意的,评价是很高的;说明我们卫生健康系统是一支可以让市委、市政府放心,让人民群众放心的队伍。市卫生健康局在市疫情防控指挥部办公室下设的11个组中,担任了疫情防控组、医疗救治组的组长,一个局担任两个组的组长,这是唯一的。
我个人也为我们广大医务人员在抗疫中展现出的敬业精神而感动,没有这种敬业的精神,是没办法支撑医务人员所做的这一切的。我们组织了三个医疗队到湖北去,都感动到我流泪了。最快一支医疗队2个小时组队,晚上11点接到通知,凌晨1点组队完成。
我们的医务人员勇敢无畏。当时他们去湖北的时候,我们对这个疾病真的不是很了解,只知道湖北、只知道武汉疫情非常严重了,但他们没有二话,舍生忘死,勇敢逆行;市人民医院、市第九人民医院内的医护人员同样如此,无畏是白衣战士的底色。
我们的医务人员还非常无私。像师清莲连续跟我请缨三次,前面两次我都没有答应。58岁的老同志了,身体吃不吃得消。第三次她又主动请缨。到最后要确定的时候,我跟她打电话聊了十几分钟,是她最后一句话打消了我的顾虑,她说“我今天早上跑了10公里才打这个电话”。我一听,行了,10公里这不是谁都能跑下来的,最后让她做了队长,做得非常好,获得“全国卫生健康系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先进个人”称号。
现在,疫情防控进入了常态化阶段,这是卫生健康系统真正的战时状态的开始。大家都处于战时状态的时候,医疗机构反而可以常态化去管理;现在大家放松了,我们就要比大家紧张了。我在系统的多次会议上强调,疫情的常态化防控不是对我们系统说的,是对社会说的。
只要一天没有宣布疫情结束
我们系统的防控绝对不能常态化
一定要始终保持战时状态
这样才能确保社会面的常态化
往期推荐
这几天上万网友在身上找痣!知名医生发微博:长在这些地方的都要切除
文/广州日报 记者 汪万里
帮忙扩散,让更多人知道!